回复: 程老师是个好人


程世民 于 2016-05-24 6:05:07 发表在:疑难解答

    “圆跃”说:“本来是不想留联系方式的,后来担心很多患者会认为是程老师的托发的帖子。但手机确实不方便,请大家谅解。”
    虽然,“圆跃”是好心,但也没有什么意义。口吃患者即使和“圆跃”通过电话,也不会来廊坊矫治口吃。为什么呢?因为口吃患者会对“圆跃”说,“你的确说话流利,聊了这么多次,也没有发现你发生一次口吃,但你没有口才。你如果能象宋世雄一样,口若悬河,我就到廊坊矫治口吃。”
    大约10年前,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口吃研讨会,会上,我做了大约半小时发言,并回答听众提问一、二十分钟。会后,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听说你在北师大演讲时,说话象胡锦涛似的。”我说,“那怎么了?”那人说,“矫治后,如果说话象胡锦涛一样,还不如不治哪。”我问,“那得达到什么水平,你才治呢?”那人说,“你如果保证我矫治后,说话象宋世雄一样,我就治。”我说,“我保证不了。”
    几年前,“梦想成真”到廊坊来看我。到廊坊后,就联系几位他能够联系上的北京的学员。他们齐集廊坊,聊了几个小时后,一位学员说,“林岚的8位学员正在北京紫竹院实习,咱们去看看。”
    到紫竹院后,林岚的8位学员正在实习。那8位说话都不利索,结结巴巴。据说,领头的,已经矫治几次,矫治结业几年了。和他们聊一会儿之后,那8个人中的一个人说,“你们说话的确不口吃,但你们没有口才。”“梦想成真”说:“我们的确没有口才,但我们想说啥说啥。想不发生口吃,就不会发生口吃。”
    当我对正常人谈到口吃患者宁肯说话结结巴巴,也不愿意象胡锦涛那样说话时,所有听我这样说的正常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有病。”
    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口吃患者形成口吃习惯后,经常发生口吃,在人前丢脸,使口吃患者不同程度的有自卑心理。平时,他们故意装成满不在乎,其实,是靠不在乎来支撑。这样,他们就极希望某一天出现奇迹,自己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洗刷昔日的耻辱。他们极希望看到正常人见自己说话如悬河泻水时的惊讶、佩服的表情,他们极希望正常人对自己肃然起敬。
    这样,口吃患者就会走向极端。口吃患者的心理,就象推断了接腿时的心理一样。正常人腿断了,只要接上,能够走路,能够干轻巧活,就很满意。口吃患者腿断了,就会想,如果腿接好了,不能扛200斤重的麻袋,还不如一辈子瘫痪在床。
    几年前,暑假时,一位口吃患者参加面授,那期就他一个人。学到第三种发音法时,得知学完后,不能立刻有口才,就不再学了,决定离开。我问他,“一种是说话象我一样,随心所欲不口吃,另一种是说话结结巴巴,哪一种好呢?”那位口吃患者回答,“当然还是结结巴巴好。”我说,“既然如此,你何必参加矫治呢?”那位口吃患者说,“我原以为矫治后,说话能象宋世雄一样。如果矫治后,赶不上宋世雄,我还矫治个什么劲呢?”
    所以说,“圆跃”虽然是好心,公布了自己的QQ号码,但只是枉费心力而已。其实,没什么意义。
    “圆跃”说:“程老师年纪大了,身体不是特别好,需要矫治的,个人认为要抓紧机会。这是我的真心话。
    请相信我,我不是程老师的托,我和程老师之间也没有利益链。只是觉得口吃患者这个群体太痛苦,而且不被社会理解和重视,甚至有时候连家人都不理解。
    相信我也好,不相信也好,都没关系,只是觉得有必要说些良心话。”
    我今年已经64岁,这个矫治口吃网站,我还没决定何时关闭,但时间肯定不会太久。
    “圆跃”这段话的最后一句,“相信我也好,不相信也好,都没关系,只是觉得有必要说些良心话。”说得实在。我还是那句话:信,便治;不信,便罢!口吃患者自己不急,我着个哪门子急呢?我又不靠挣这几两银子吃饭。
    


回复:

我 要 发 言

版 面: 疑难解答 *为必填项目 第一次发言自动注册
姓 名: *   密 码:*
Email:
主 题: *
表 情:
内 容: (最多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