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程老师是个好人


程世民 于 2016-05-28 6:31:16 发表在:疑难解答

    在我说了“看透了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可惜’。”后,“圆跃”说:“那就一切随缘吧。”只好随缘,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圆跃”说:“只是觉得这个方法这么好,没有一代一代传下去,太可惜。”
    “圆跃”觉得这个方法好,按照我的矫治要求去做的学员,也都认为这个方法好,口吃患者就认为这个方法好吗?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明明不聪明却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就认为这个方法好吗?
    口吃患者如果认为这个方法好,就不会踟蹰徘徊,站在外面观望,而早就到廊坊矫治口吃。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明明不聪明却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如果认为这个方法好,早就不动脑筋,而全心全意的按照我的矫治方法去做。
    最需要矫治好口吃的口吃患者,都不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传下去,“可惜”,我们“可惜”什么?我们感到“可惜”,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吗?
    我是师傅,都没法保证学员参加矫治后,不动脑筋,徒弟又怎么保证学员参加矫治后,不动脑筋呢?
    只要头脑正常,就知道,参加矫治后,动脑筋,根本不具备彻底矫治好口吃的可能性。
    动一分脑筋,就给矫治好口吃增加一分困难,动十分脑筋,就给矫治好口吃增加十分困难。不要说动十分脑筋,就算动五分脑筋,口吃患者都会觉得矫治好口吃,困难重重。经过一段时间挣扎,而始终觉得成功遥遥无期,最后,只好放弃。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天天练习发音法,但经常发生口吃。为什么经常发生口吃呢?因为他感到说话吃力。为什么感到说话吃力呢?因为他当时恐惧感很大。为什么恐惧感很大呢?我说了无数次了,动脑筋会唤起以前口吃的记忆信息,会增大当时对口吃的恐惧感,而他,动脑筋。
    动脑筋,包括说话时担心口吃。担心口吃,他会怎么做呢?他就会小心翼翼的,就会做准备,就会防备口吃,就会想方设法使口吃不出现,就会努力用发音法去发每一个音……
    为什么担心口吃呢?是他不知道说话时为什么会发生口吃,他不知道口吃现象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恐惧感是怎样产生的,不知道有恐惧感后,为什么感觉说话吃力……
    为什么动脑筋呢?简单说,动脑筋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明明不聪明却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什么都知道,唯独自己不会矫治口吃这件事他不知道。
    动脑筋的人连不会矫治口吃的张景晖、钱厚心都不如。几十年间,张景晖、钱厚心的讲义,我字斟句酌了几十遍,发现漏洞百出。学员如果完全按照张景晖、钱厚心的方法去做,根本不能彻底矫治好口吃,才得出了张景晖、钱厚心都不会矫治口吃的结论。
    我自己形成了完全符合发音规律的说话习惯后,为了弄清一些道理,我故意不按照矫治要求去做,故意学口吃,不知道搞了几千次实验……
    我的矫治口吃方法并不是我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几十年想出来的,我靠的是一个个脚踏实地的实验。我的方法。别人是学不来的。很多学员,说话都流利自如,但没有哪个人能够把我的矫治口吃方法真正融会贯通,全部通晓。
    彻底矫治好口吃,太容易。彻底矫治好口吃,到完全了解矫治口吃的道理,还差得远哪。
    比如《红楼梦》,读过10遍的人,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有哪个人能够真正读懂《红楼梦》呢?又有哪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曹雪芹的本意呢?
    “圆跃”说:“程老师应该授权不以盈利为目的、品行端正的学员把这个方法发扬光大,造福广大患者,总有一天,患者会发现它的真正价值。”
    如果,我认为哪位学员“不以盈利为目的、品行端正”,那位学员也的确“不以盈利为目的、品行端正”,口吃患者就一定认为那位学员“不以盈利为目的、品行端正”吗?
    仅仅我劝口吃患者说话时,不要发生“口吃”中的一个“劝”字,口吃患者读懂,都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谁能知道,口吃患者“发现它的真正价值”要等到何年何月?
    “圆跃”说:“毕竟患者这个群体太痛苦,程老师你自己也曾经深受口吃的困扰,对吧?”
    “圆跃”,说口吃患者“这个群体太痛苦”,是你认为,绝大多数口吃患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如果和你一样,真正“太痛苦”,他们就不会坚持发生口吃了。
    坚持发生口吃,和算三乘七时,坚持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一样。无论哪个人,算三乘七时,不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都完全能够做到,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因为,算三乘七时不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根本不触犯中国法律。任何一个人,算三乘七时,都有不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的权利和自由。而且,也不会有人强迫你算三乘七时必须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所以,除了没学会乘法口诀的小学生以外,算三乘七时,坚持得出二十八的错的答案,就是故意。
    我和绝大多数口吃患者不一样,而是和你一样,就是说话经常口吃,感觉“太痛苦”。就因为感觉“太痛苦”,所以,我才到长春矫治口吃。
    到长春矫治口吃时,我想,如果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矫治好自己的口吃,我当然未必能够矫治好,如果有一个人矫治好了自己的口吃,我为什么不能呢?
    我主张:凡事,除非不做;做,就要做一事成一事!
    我那时矫治好口吃,比现在矫治好口吃,困难不止百倍。因为,到底应该怎样矫治口吃,给我矫治口吃的姚凯老师不知道,当时也没有一点资料可供参考。姚凯老师,自始至终,说话都经常发生口吃。
    我这人,从来不迷信专家学者,专家学者是人,我不也同样是人吗?
    世界级的专家学者,也不是事事可圈可点,仅举一例:
    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徒孙,是柏拉图的徒弟,曾经是十几个世纪内世界级的权威,他曾说:“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速度成正比”、“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时间成反比。”意思是物体越重,降落速度越快;物体越重,降落时间越短。
    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所说:“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速度成正比”、“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时间成反比”是错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搞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
    其实,伽利略根本没有必要搞实验。稍稍动点脑筋,就会知道,亚里士多德“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速度成正比”、“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降落时间成反比”理论根本不能成立。
    比如:20千克物体,从N处降下是30秒;30千克物体,从N处降下是20秒;那么,把20千克物体和30千克物体捆绑在一起,会如何呢?    
    20千克物体和30千克物体捆绑在一起,重50千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量超过30千克的物体,速度应该低于20秒。可20千克物体和30千克物体捆绑在一起,因为20千克物体降落速度慢,反而会迟滞30千克物体降落的速度,这样,时间又会超过20秒,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再比如:10千克物体,从N处降下是10秒;1千克物体,从N处降下是20秒;那么,把10千克物体,分成10等份,会如何呢?
    10千克物体,分成10等份,重量还是10千克,从N处降下还应该是10秒。但是,10千克物体,分成10等份,每一等份是1千克。1千克物体,从N处降下是20秒。10个等份,每一等份降下都是20秒,那么,10个等份一起降下,怎么可能是10秒呢?
    只要不是白痴,就可以想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伽利略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我还得说,伽利略搞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是多此一举。
    世界上很多事物,其实并不复杂,“可惜”,有太多的人始终想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看不明白吧,还是那句话,“看透了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可惜’。”


回复:

我 要 发 言

版 面: 疑难解答 *为必填项目 第一次发言自动注册
姓 名: *   密 码:*
Email:
主 题: *
表 情:
内 容: (最多16KB)